一、植物性 vs. 動物性蛋白質:一場全面的營養對決
在深入探討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蛋白質是什麼。要了解植物性蛋白質,首先必須釐清它與動物性蛋白質的根本差異。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其中有9種是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必須從食物中獲取的「必需胺基酸」。一種食物若能提供所有9種必需胺基酸,便被稱為「完全蛋白質」。
1. 胺基酸組成與品質評估
動物性蛋白質:肉、魚、蛋類、奶等來源,通常含有完整的9種必需胺基酸,屬於「完全蛋白質」,能輕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植物蛋白質:大多數植物性來源(如穀物、堅果類)會缺少一至兩種必需胺基酸,被稱為「不完全蛋白質」。例如,穀物普遍缺乏離胺酸(Lysine),而豆類則相對缺乏甲硫胺酸(Methionine)。
例外:屬於大豆類黃豆、毛豆、黑豆、藜麥、奇亞籽、蕎麥等是少數含有所有必需胺基酸的植物,可視為「植物界的完全蛋白質」,其中黃豆製品含有豐富的優質大豆蛋白。
胺基酸互補:即便多數的植物蛋白不完整,素食者也能透過「胺基酸互補」原則,在一天內攝取不同種類的植物性食物(如穀物搭配豆類),輕鬆補足所有必需胺基酸。
在學術上,蛋白質品質會以「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PDCAAS)」或更新的「可消化必需胺基酸評分(DIAAS)」來衡量。一般而言,雞蛋、牛奶等動物蛋白的評分接近最高值,而植物蛋白的評分相對較低,但這不代表它們是劣質的,而是提醒我們多元搭配的重要性。
2. 伴隨營養素的差異
選擇蛋白質來源時,我們吃下的不僅是蛋白質本身,其附帶的營養成分也大相逕庭。下表整理了兩者在伴隨營養素上的顯著差異:
特性
植物性蛋白質
動物性蛋白質
主要來源
豆類、全穀雜糧、堅果種子、部分蔬菜
肉類、家禽、魚類、海鮮、雞蛋、乳製品
脂肪類型
多為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飽和脂肪酸比例較高,特別是紅肉
膽固醇含量
不含膽固醇
含有膽固醇
膳食纖維
含量豐富,有助腸道健康與體重控制
幾乎不含
植化素
豐富(如大豆異黃酮、花青素),具抗氧化、抗發炎等功效
無
維生素
富含維生素B群(B12除外)、維生素E等
主要提供維生素B12、維生素D、血基質鐵(易吸收)
礦物質
富含鎂、鉀、植物性鐵(非血基質鐵)
富含鋅、血基質鐵
總結來說,植物性蛋白質在脂肪、膽固醇、膳食纖維及植化素方面具有顯著優勢,而動物性蛋白質則在維生素B12和鐵的吸收率上更勝一籌。
二、探索植物性蛋白質的五大健康益處
促進心血管健康:植物性蛋白質來源不含膽固醇,且飽和脂肪含量極低。研究發現,以植物性蛋白取代部分動物性蛋白,特別是紅肉,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從而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維持腸道健康與體重管理:豐富的膳食纖維是植物性蛋白質的一大特色。纖維不僅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還能增加飽足感,有助於控制食慾和總熱量攝取,對於體重管理至關重要。
補充獨特的植化素:植化素是植物賦予自身的天然防護罩,也是動物性食物所沒有的珍貴營養。例如,黃豆中的大豆異黃酮、黑豆與莓果中的花青素、番茄中的茄紅素等,都具有強大的抗氧化能力,有助於保護細胞、延緩老化。
減少身體負擔,適合更多族群:對於因不同身體狀況而有特殊需求的人,如乳糖不耐症、酪蛋白過敏或希望減少飽和脂肪攝取的慢性病患者,植物性蛋白的來源是更友善、更安全的選擇,能輕易融入各種飲食習慣。
友善環境,實踐永續生活:畜牧業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牛津大學研究指出,生產植物性食物的碳排放量遠低於動物性食物。選擇植物蛋白,不僅是對自己健康的投資,也是對地球環境的溫柔善待。
三、20大高蛋白植物性食物排行榜
為了讓您更方便地選擇,我們整合了多方資料,整理出以下每100公克可食部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排行榜。這些食物不僅富含植物性蛋白質,還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請注意,數值可能因品種、烹調方式及測量基準而有些微差異。
排名
食物名稱
每100克蛋白質含量 (約g)
分類
營養特色與備註
1
青仁黑豆 (乾)
37.0
豆類
蛋白質之王,富含花青素、維生素A,抗氧化力強。
2
黃豆 (乾)
35.6
豆類
完全蛋白質,富含大豆異黃酮,可製成多種豆製品。
3
小麥胚芽
31.4
穀物
小麥的營養精華,富含維生素E、B群及離胺酸。
4
南瓜籽 (乾)
30.4
堅果種子
富含蛋白質、鋅、鐵、鎂,有助維持生理機能。
5
帶膜花生仁 (生)
28.8
堅果種子
蛋白質含量優秀,但熱量高,需適量攝取。
6
白鳳豆
27.4
豆類
高蛋白豆類,富含膳食纖維、鐵、鈣。
7
綠豆 (乾)
24.0
豆類
健康的澱粉豆,富含纖維,有助排便。
8
黑芝麻 (生)
22.2
堅果種子
高鈣高鐵,富含維生素E,有助於新陳代謝。
9
亞麻仁籽
20.8
堅果種子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
10
開心果
20.0
堅果種子
富含維生素B6、銅,纖維含量高。
11
鷹嘴豆 (乾)
19.4
豆類
富含膳食纖維,飽足感強,常用於中東料理。
12
杏仁
19.2
堅果種子
富含維生素E、鈣、鐵,有益骨骼健康。
13
奇亞籽
18.0
堅果種子
完全蛋白質,富含Omega-3及大量纖維,吸水會膨脹。
14
毛豆仁
14.6
豆類
未成熟的黃豆,是優質的完全蛋白質來源。
15
藜麥 (乾)
14.1
穀物
稀有的完全蛋白質穀物,營養價值全面。
16
黃仁黑豆 (乾)
14.0
豆類
蛋白質含量約為青仁黑豆的一半,常用於製作醬油。
17
燕麥
10.9
穀物
富含水溶性纖維,有助於穩定血糖。
18
豌豆仁
9.2
豆類
味道清甜,可作為主食或配菜。
19
板豆腐
8.5
豆製品
經壓製而成,蛋白質和鈣含量高於嫩豆腐。
20
綠花椰菜
3.7
蔬菜
蔬菜界的蛋白質資優生,與同屬甘藍類的高麗菜相比,蛋白質含量更勝一籌。
四、提升植物性蛋白質吸收與利用的訣竅
實踐「胺基酸互補法」:這是素食者最關鍵的飲食技巧。將缺乏不同必需胺基酸的食物搭配食用,就能達到「1+1>2」的效果。
穀物 + 豆類:最經典的組合。例如:糙米飯配紅豆、全麥麵包塗鷹嘴豆泥。
堅果/種子 + 豆類:例如:豆腐沙拉撒上碎核桃、豆漿加入芝麻粉。
選擇發酵或發芽的食物:發酵過程(如天貝、納豆、味噌)和發芽處理能分解豆類中的寡糖,減少脹氣,同時能提高蛋白質和礦物質的生物利用率。
搭配好的油脂:在餐點中加入酪梨、堅果或橄欖油等健康脂肪,有助於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這些維生素在蛋白質代謝中扮演重要角色。
注意烹調方式:盡量採用蒸、煮、燉等方式,避免高溫油炸或燒烤,因為過高的溫度會破壞蛋白質結構,使其營養價值流失。豆類食物需要充分烹煮才能軟化纖維,提高消化率。
常見問題(FAQ)
Q1: 只吃植物性蛋白質會營養不良嗎?
A: 只要飲食規劃得當,完全不會。關鍵在於「多樣化攝取」,確保從豆類、全穀類、堅果種子和蔬菜中獲得全面的營養成分。唯一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維生素B12,它幾乎只存在於動物性食物中,全素者建議透過營養酵母、營養補充品或B12強化食品來補充。
Q2: 健身或增肌,只靠植物性蛋白質足夠嗎?
A: 絕對足夠。許多頂尖運動員都是素食者。增肌的關鍵在於攝取足夠的總蛋白質量和進行適當的肌力訓練。只要確保總蛋白質攝取量達標(健身族群每日每公斤體重約需1.6-2.2克的蛋白質),並透過多元搭配補足必需胺基酸,植物性蛋白質完全可以支持肌肉的修復與生長。市面上也有許多優質的大豆、豌豆或米蛋白補充品可供選擇。
Q3: 吃太多豆製品會不會脹氣?該如何改善?
A: 豆類中的寡糖確實可能導致部分人脹氣。改善方法有:
循序漸進:讓腸道慢慢適應,不要一次大量食用。
選擇發酵豆製品:天貝、納豆、味噌中的寡糖已被分解,較不易引起脹氣。
充分浸泡與烹煮:烹煮前將乾豆浸泡數小時並換水,有助於溶出部分寡糖。
黃豆發芽:將黃豆浸泡至發芽再烹煮,也能有效降低產氣物質。
Q4: 一塊傳統板豆腐和一杯無糖豆漿的蛋白質含量大約是多少?
A: 這取決於大小和濃度。一般來說:一塊傳統市場的板豆腐(約300克),蛋白質含量大約在20-25克之間。一杯250毫升的市售無糖豆漿,蛋白質含量約在8-10克左右。濃度越高的豆漿,蛋白質含量也會越高。
總結
植物性蛋白質不僅是一種飲食選擇,更是一種對健康與環境負責的生活方式。透過多元化的食物搭配,我們可以輕鬆獲取所有必需胺基酸及動物性食物無法提供的膳食纖維與植化素。從富含蛋白質的黑豆、黃豆,到營養密集的小麥胚芽與南瓜籽,再到蔬菜中的佼佼者綠花椰菜,植物界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美味又健康的選擇。拋開「吃素會營養不足」的舊有迷思,擁抱一個精心規劃的植物性飲食,不僅能滋養我們的身體,也能為一個更永續的未來做出貢獻。
資料來源
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9種優質蛋白食物任你選
10 大高蛋白食物排名|營養師帶你挑選優質蛋白質
六種你不能不知道的植物性蛋白質